\\
守护海岸线项目?
“守护海岸线”项目通过严格的选址布点,一整套标准的监测和数据记录方法,在沿海进行科学的数据采集,旨在用数据描绘中国海岸垃圾污染的真实版图。
年1月6日,
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本以为寒流要在老家多待几天,
没想到跨完年就着急忙慌来沪上岗了。
全球变暖or全球降温
化石燃料的使用加重着温室效应,开启速冻模式的天气不禁让人产生联想,这频繁的降温是否意味着全球变暖正在得到改善?
然而周期性的极端寒冷并不能否定人类活动正使地球变暖「1」。一些证据甚至表明,北极升温可能最终会提高美洲和欧亚大陆冬季寒流的发生频率「2」。
海洋→珊瑚→气候调节器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海洋作为二氧化碳的重要汇集处,对调节气候起着关键作用。
珊瑚礁在海底的覆盖率接近0.1%,筑建起庞大生态体系的同时,给养着超过四分之一的海洋鱼类「3」,它们是恢复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供给人类自然资源的后勤保障「4」。但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的珊瑚,却因为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在大规模地死亡和消逝。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是微生物的理想寄居场所,由于容易携带细菌,当珊瑚遇到塑料垃圾时,患病风险会从4%骤增至89%,并容易引发疾病导致死亡「5」。据研究推算,亚太地区珊瑚礁上的塑料垃圾数量约为亿个,并且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6」。
年,科学家首次发现一些野生珊瑚正以塑料碎片为食。在美国罗得岛州近海区域收集的4个野生珊瑚群落样本中,单个珊瑚虫体内发现了.00±5.01个微塑料「7」。
波士顿大学生物学家兰迪.罗特研究显示,在30秒到几分钟内珊瑚会将将塑料颗粒从触手上移到嘴中并享用“美食”,最终涉及8种类型的塑料中超过80%会被吞下。即使大部分塑料微粒在48小时后被吐出,附着的的大肠杆菌却仍存在于珊瑚的消化腔中,致使珊瑚虫在两周内全部死亡「8」。
微塑料对人类的威胁
在马绍尔群岛的珊瑚栖息地,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塑料、铝罐、轮胎,甚至一次性尿布。在对偏远无人居住的西北夏威夷群岛海洋的勘查中,也发现了牙刷、洗衣篮、塑料瓶和其他垃圾。它们因洋流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即使住在远离海边的地方,人类的生活也会对千里之外的海底产生威胁。
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大量分布的微塑料既可被生物直接摄食,也可经食物链在生物间传递与累积,最终影响到海产品的食用安全。
支持守护海岸线项目
那么怎样才能保护海洋拯救珊瑚,改善气候从而避免寒流狂袭愈演愈凶的趋势呢?
好消息,好消息,年1月,守护海岸线项目再度集结,始于年的科研监测行动,从曾经的12个监测点发展到现在的95个,遍布54座城市,汇集72家组织/伙伴,建立起全国海岸垃圾监测网络,每两个月定点采集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然而即使志愿者们热情高涨,用强大的行动力推动着项目前进,但监测位置的偏远,工作的繁琐,交通、物料、垃圾清理的执行准备,以及全程协调和数据分析的人员费用,都需要不小的开支!
如果你也热爱大海,如果你支持推进“守护海岸线”项目的发展,支持描绘中国海岸垃圾的真实版图,支持寒流少来两天!就请在腾讯公益中为我们助力吧!
支持方法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