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温潇潇
“白茫茫的一片,连鱼都没有了,静悄悄的,特别恐怖。”
9月2日,海南岛西北部珊瑚白化的发现者、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元超向澎湃新闻描述他当时在海底看到的景象。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为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场所,同时也被认为是非常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
年8月,多地科研人员和环保人士发现,海南岛西北部海域出现大片珊瑚白化,有学者称其规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见”。此外,雷州半岛西部和广西涠洲岛等区域也发生了大面积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意味着珊瑚体内为其供给能量的共生藻离开或死亡。如果白化严重,珊瑚最终会因为缺乏营养供应而死亡,进而导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李元超介绍,通过监测判断,海南岛西北部、临高近海域的珊瑚死亡率在86%以上,不到20%的珊瑚仍保留有水螅体,存在恢复的可能性。但由于近期海域水温长期居高不下,珊瑚存活的可能性近乎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白化影响的大多数珊瑚原本就是耐受品种。
据多名科研人员推测,此次多地大规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温度过高——接近或超过30℃。而海水之所以持续高温,或与今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和北部湾地区台风偏少紧密相关。
9月3日20时,南海海温未来24小时的温度预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