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斧神工藏拙于巧
顺逆随势举重若轻
以海柳雕出艺术人生
『听见·匠心』——海柳雕
▼听
匠
人
陈佛顺
国家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著名雕刻家,海柳艺术雕刻、收藏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山海柳雕继承人。
一把电动刻刀在二指宽的海柳上轻快地游走,屑末飞扬间,一条栩栩如生的飞龙蜿蜒翻腾,一须一鳞、一爪一角尽显腾云驾雾的威武,这是陈佛顺正在创作的海柳烟嘴。
30年的积累,雕龙的技艺他早已熟稔于心。「以前要画,现在大概点一下位置就可以雕。刚学习时用手工雕要花很长时间,我手上这么大的起码要一个月。现在改为电动工具来雕,速度就快了,大概需要五六天的时间。」
东山岛的海柳雕刻历史悠久,从西埔镇官路尾村的宋代古墓中就曾发现用海柳雕刻的手镯、酒杯。
雕刻时须先将海柳洗净,磨去附着物,然后根据海柳的形状和色泽,经过剪枝、车、磨、钻、画样、雕镂、抛光等多道工序,雕刻出烟嘴、手镯、盆景、项链等各种工艺品。
30多年前,从部队退伍回来在国营造船厂上班的陈佛顺与海柳雕结缘,就是从制作烟嘴开始。陈佛顺说「慢慢琢磨,有时候中午没休息,晚上也设计到很晚。」
陈佛顺说,当时烟嘴上最流行的图案就是雕盘龙。由于此前做过泡沫雕,天生好眼力的陈佛顺只要看看老师傅们雕好的海柳烟嘴,便无师自通,好钻研的他还自创了多功能的雕刻刀具。
陈佛顺说,「当时的刀具是我用锯片去磨的,跟别人都不一样。市面上的刀具是三角形尖的,我的刀具是圆的,三面都是锋利的,可以拉线条,又可以刮深浅,还有一个是可以刻鳞片,一刀三用。」
那段时间,陈佛顺对海柳雕的研究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他的兜里每天都揣着海柳和刻刀,一有空就掏出来刻上几刀。为了让刀下的龙更加鲜活,他常常跑到东山关帝庙观察庙里的盘龙柱,甚至连做梦都在钻研。
陈佛顺说,「我刚开始雕龙时就是一条龙四个脚、四朵云,看着很呆板。一天我在午休时梦到五条龙在我面前翻滚,我把动作都记下来。后来再雕就雕得活,包括龙爪、龙身的转变,千变万化,很多人都模仿不了。」
在当时,作为海柳雕刻界的后起之秀,陈佛顺已经可以依靠雕烟嘴赚取一些报酬,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陈佛顺说,由于海柳藏身海底,采集十分困难,而且一株海柳长成1米高,起码得年时间。如此珍贵的材料如果仅用来雕烟嘴,实属暴殄天物。
在陈佛顺的心里一直有着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海柳雕走进艺术界。随着人们对海柳认识的加深,其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于是,陈佛顺开始高价向渔民购买海柳,并开始艺术品的创作。「有句古话叫“艺真人贫”,工艺雕到最细最好时,人反而贫穷。一件材料几千块,那时几千块是天文数字。我没钱怎么办?就跟朋友、亲戚借,最贵的买到8万多。我把材料的小枝锯下来做烟嘴,一个几百块、几十块,当时就以此为生。把大的材料保存下来,就留着做成更好的艺术品。」
经年累月,陈佛顺累积了不少海柳雕刻艺术品。4年,他把这些艺术品推向网络,一时之间备受瞩目,前来咨询、购买者不计其数。
陈佛顺说「很多人看到我的作品问卖不卖,我说小件的卖,大件的不卖。海柳艺术的资源不能流掉,我要把它保存下来。」
6年,漳州二轻联社找到了陈佛顺,邀请他参加当年在杭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美术工艺品展。陈佛顺的海柳雕作品“九龙托弥勒佛”一举拿下铜奖。
陈佛顺成了国内外首个以海柳雕刻艺术品参赛并获奖的雕刻家,名声大噪,而海柳雕也通过展会更广为人知。
陈佛顺说,「后来我的作品参展都获奖。名声起来后,生意较火,赚到钱了就把资金全投到材料去。慢慢积累,目前是东山海柳最多的一家。金珊瑚、凤尾柳、虎斑柳、血柳、金丝柳、金石柳、赤柳,各种海柳品种都有。」
随着年岁增长、视力下降,做起这精雕细琢的活计,陈佛顺渐渐感到有些吃力。也曾想寻找年轻人来传承这项技艺,但由于海柳雕工艺复杂,出活慢、出徒也慢,所以很多前来学习的年轻人都半途而废。尽管已为我省工艺品之上品,闻名遐迩,但海柳雕工艺仍摆脱不了后继无人的危机。
作为海柳艺术雕刻、收藏的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山海柳雕继承人,55岁的陈佛顺目前正竭尽全力抢救、发掘、保护海柳雕刻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佛顺说,「打算在家里搞一个展览馆,把海柳的艺术展示给后人看。如果有好学生来学,我会尽义务来教他。再出一本书,把我的经验和雕刻过程都写出来,包括海柳的雕刻作品照,图文并茂,给后人参考。」
图片提供:陈细慧、林思华、殷琪
总策划:于晓岩
策划:林志仁王燕成
统筹:胡小玲林青青
采写:陈细慧林思华
殷琪*瑞红
编辑:陈烨玲
播音:婷姝孙坦
后期:张婷姝
监制:李志*赖明杨
总监制:简奕耕曹达湘刘丽贞
主办单位:漳州市文广新局
承办单位: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漳州市艺术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